《华为的精神原子弹》 赠送给德国前总统
145次播放 ⋅ 0评论
毛选告诉你,用实事求是如何去突破瓶颈2022-11-24 09:20·Akesa(转自头条) 《毛选》是教员一生所写文章的精华,是教员不断探索真理、不断实践的过程见证,是正确地认识问题、解决问题的好指导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我们读书,最终是为了去解决生活与工作中的具体问题,不是通过读书来自嗨、为理论而理论,不少人(文科生居多)沉迷于概念架构逻辑自洽却脱离现实。 教员身为顶级文科生,深知文科生的通病,特别强调说过:文科生一定要(注意:是一定要)去做做工业、农业、商业。 理科知识直接改良物质,文科知识则先改良精神,但改良精神后还是为了更好地改良物质,文科知识是间接的、曲折的, 这便导致不少文科生仅停留在理论阶段空谈,不去改良工业、农业、商业。空谈误国,实干兴邦。 理论知识若只停留在思辨阶段,结构再精密也毫无价值,知识是真是假、是对是错,只有一种检验方式,那就是“实事求是”。 “实事求是”这四个字,几乎贯穿整卷《毛选》,悟透了是无尽的宝藏。“实事”:客观、实际存在的事物;“求”:即研究、探索;“是”:事物的内部联系、实质、发展规律。 老老实实列好调查纲目,亲自出马、亲自记录、做全面的调查。从实际情况出发,用客观的态度,做系统、周密的调查与分析,在马列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,得出正确的结论。 比如遇到困难想逃避,这种思想错误很多,比如把自己的不如意试图归结到原生家庭身上,而不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解决问题; 比如婚姻是男女双方都需要换位思考和解决实际情况问题的事,不是不解决问题,而是指责对方,制造对立的事。 这类错误的根本是高看自己主观作用的价值,看低客观条件的作用,容易变得自大、自恋。 我有个朋友曾经就犯了左倾主义思想错误,职场工作能力强,业绩很好,就觉得自己非常厉害,辞职去创业,结果不到一年把存款赔了个精光,后来又回公司打工了,这次很老实了。 其实在环境变化的过程中,没有实际去分析客观条件,还在用以前的老办法去解决问题,对自己特别有信心,结果一败涂地。 人一般会不断地在这种左右倾的思想错误中无法自拔,被思想的问题压制住,一直找不到突破点,止步于此。 只有不断地实践,能控制住忽左忽右的思想,不犯左右倾的思想错误,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。 教员对认知发展规律的总结中,明确实践的关口是认知发展三个阶段,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关口。 教员把认知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,第一个阶段就属于感性认知发展阶段。 比如我们新认识一个人、一家公司,从零开始,刚开始肯定不会认识到人的品性,看不到公司真正的盈利和发展情况, 更多是从表面的、片面的信息开始,如从人的穿着、言谈举止,从公司的工资水平、工作氛围等来认识。 之后通过一定的实践,逐步积累更多的片面的信息和经验,逐步认识到人和公司的较为全面的情况,正所谓日久见人心,在公司待的时间久了自然就能看懂。 第一阶段如果跨不过去,就容易处于迷茫、枯燥的状态中无法自拔。 第二阶段是理性阶段。在不断地实践中,通过信息量变达到了质变的认识,对事物的认识从表象和片面达到了事物的本质、事物内部的联系当中去。 比如跟一个人认识久了,经常有交集,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对待利益的选择有了根本性的认识,并有实际案例验证,自然就能看清一个人的本性。 在第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,是通过思维的再加工,通过对事物内部的联系和运动的掌握,终于看清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,对事物有了深入的理解。 第三阶段是把理论用于实践的阶段。这个阶段是应用阶段,把看到的本质和规律运用于实践当中去,通过实践来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,通过实践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。 通过认知发展三阶段,达到了掌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,有了认知和经验积累,完成了一次完完整整的认知发展过程, 对事物的认识由外及内,看到了根子,个人突破了瓶颈,得到更深层次的东西。 最终要突破瓶颈,必须要更为精准地分析和解决问题,跨过了第二道关口,才算真正地完成了突破瓶颈。 只要突破过一次瓶颈,有了对犯错误思想的精准把握和纠正,有了跨越认知发展三阶段的经验和总结,再遇到新的问题,反而不复杂,更为淡定,会有一定精准的预期。 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是上进向上的人,内心越强大,做事有章法,更容易做成事的直接原因。
|